
新闻中心讯(文/樊翔 图/黄梓翔 钟宏鹏)衣冠载道,霓裳传情。中华服饰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璀璨瑰宝,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与多民族交融共生的生动记忆。2025年迎新季,江西服装学院以文化为媒,开展“新生及家长同访中华服饰博物馆”活动,将这一文化殿堂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课堂。此次活动邀请2025级新生及家长携手走进博物馆,在一针一线、一纹一饰中触摸中华文明的脉动,开启一场融专业启蒙、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于一体的独特旅程。


江西服装学院中华服饰博物馆作为江西省唯一一座服饰类专业博物馆,占地4500平方米,设有十大主题展区,馆藏实物、资料上万件,博物馆运用丰富的服饰藏品及现代展览技术,展示了各民族服饰文化,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博物馆讲解员徐洋洋老师的带领下,新生及家长们有序参观了古代服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服饰、赣鄱少数民族服饰、民族服饰珍品、婚纱走廊、新人奖作品、当代设计大师作品等展区。从精美的古代丝织品,到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服饰,从当代大师的代表作到江服学子的获奖作品……两万一千三百余件珍贵藏品,不仅让新生和家长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华夏民族千年来的服饰发展历程与服饰工艺演变,也是新生及家长了解学校特色与专业实力的绝佳机会。


中华服饰博物馆不仅是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平台。作为课堂延伸,它打破了传统书本知识的局限,让学生跳出文字与图片的束缚,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与真实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展开深入对话。让前来参观的学生及家长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认知从“知道”变为“理解”,从“了解”升华为“认同”。


与此同时,学校充分挖掘博物馆馆藏服饰背后的文化价值,深入梳理其中承载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印记,让师生直观感受到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格局,从而深化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此外,学校还以博物馆为依托,常态化开展民族文化讲座、服饰设计实践、民族团结展览等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持续强化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师生在交流互动中增进友谊,营造出团结和谐、互帮互助的校园氛围。

中华服饰博物馆副馆长孙承飞表示:今天是25级新生报到的日子,我们与党委宣传部共同开展新生及家长参观中华服饰博物馆活动,不仅进一步拓宽了知识边界、深化了文化浸润,,更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具象、更深刻的感知与认同。大家不仅在活动中收获了新知,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也随之愈发强烈。未来,博物馆将继续深耕此类主题,策划更多形式新颖、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活动,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为江服民族团结之花的长久绽放不断注入新活力。



此次学校组织的新生及家长参观中华服饰博物馆活动,在传承中华优秀服饰文化、促进育人工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学校也将继续依托各类特色资源,开展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观后感
索永婕(藏族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院)
刚来到江服,就被校园里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所吸引,感觉这里充满了无限可能。参观服饰博物馆让我特别震撼,到藏族服饰展区熟悉的纹样与工艺,我既亲切又震撼,其他民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大开眼界,深刻感受到各民族文化共筑中华之美。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家乡的巨变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未来我会将民族服饰元素融入设计,也希望学校多办民族文化活动,让我们在交流中铸牢共同体意识,共传中华文化薪火。
胡欣怡(土家族 商学院)
江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关爱,在入学第一天,我就与许多少数民族学生一同参观服饰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内的藏品之多,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学校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服饰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做的努力,未来希望可以与更多民族的学生一起,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蒋宙彤(苗族 人文学院)
刚进校园时,就被学校的热情所打动,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友好,学校环境也很优美。在参观博物馆时,我第一次同时看到如此之多的民族服饰。在看到苗族服饰时,我的骄傲之情油然而生。作为苗族的一份子我期待运用自己所学,把苗族银饰、古歌通过新媒体的方式传达给更多的人。
崔金皓(满族 时尚传媒学院)
第一次走进江西服装学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同学们朝气蓬勃,校园绿植葱郁,处处透着活力。走进学校博物馆,多样的民族服装让人眼前一亮,不同的款式、工艺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看着这些服饰,我非常希望未来能穿上自己民族的传统服装,在国际舞台上留下属于我们民族的独特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