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讯(供稿/艺术设计学院)10月22日下午,学校在思贤楼报告厅举办了主题为“新石器时期彩陶的符号、图腾在现代设计中的作用”的专题讲座,特邀乌克兰国家美术博物馆评审委员会委员、武汉纺织大学阳光学者教授、中国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荣誉馆长Nataliya Chzhen娜达利娅·玛依耶夫娜主讲。副校长贾丽霞、学院领导班子及师生到场聆听,讲座由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琳主持,王继太博士翻译。

娜达利娅结合在甘肃四年的经历,分享研究新石器时代彩陶的体会。在马家窑文化艺术家王海东帮助下,她近距离研究彩陶纹饰并创作《大地的记忆》系列画作,发现彩陶纹饰是远古艺术家与宇宙自然的对话。

娜达利娅对比中国仰韶、马家窑文化与乌克兰特里波利文化彩陶,指出欧亚大陆三大彩陶发源地纹饰母题相似,推测源自共同根基,且制作工艺、祭祀日用器皿造型纹饰相似源于神话思维共性。新石器时代陶器纹样基本象征图形有点、圆、十字等,各有深刻含义,例如“点”是生命之源,圆象征永恒。这些符号编码着古代文化对宇宙的认知。
娜达利娅强调古代符号是原型,并融入现代视觉文化。“考古艺术”兴起,现代设计中几何原型广泛应用于陶艺、建筑、服装、平面、城市及景观设计等领域,设计师应挖掘古老符号价值,助力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讲座尾声,刘琳对娜达利娅所作的学术分享表达了感谢。她表示,娜达利娅对于符号学解读图形的精彩分享,让这场跨国际的学术交流,为设计学专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会后,多位教师纷纷就讲座内容表达感谢,并积极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与疑问。夏小双博士捕捉到了讲座中关于欧洲与中国不同文化之间联系的探讨;王健副教授则围绕学生课堂上“照搬手机临摹”与“美术写生”的差异,以及这对美术学专业建设提出的需求,与娜达利娅展开了细致的讨论。娜达利娅则一一耐心回应了老师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近三小时的讲座在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刘琳代表学院对娜达利娅教授的精彩学术分享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她高度评价了教授对新石器彩陶符号与图腾的符号学解读,认为这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设计灵感与深刻的哲学启迪,更通过生动的考古实证,有力地揭示了中乌乃至欧亚大陆远古文化之间源远流长的联系。
刘琳强调,娜达利娅教授的分享生动地展现了设计如何充当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从而促进文明的互鉴与创新。她热切期盼未来能有更多此类国际学术对话的契机,让这场跨越国界的学术交流,为美术学专业带来全新的视野与发展思路。